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,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毛妈Carol Author 毛妈团队
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,家家户户几乎都持有电子产品,查阅信息,消遣娱乐。似乎互联网已经依附于每个人的生活里,但随之也陆续萌生出数个隐患。尤其在家长眼里,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:孩子对手机上瘾了该怎么办?
去年由Netflix推出的纪录片《智能陷阱》,利用数个互联网龙头行业的技术人员的口吻告诉你:孩子之所以上瘾,是因为他们早就被设计了进去。且针对被设计的原理高管们也提出了相应的科学解决办法,望家长参谋。
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毛妈Carol”
ID: maomcarol
先回答一个所有父母关心的问题:意志力强的孩子是不是不那么容易手机上瘾?
不是的,沉迷手机和意志力没什么太大关系。
Netfilx去年推出了一部纪录片《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》,目前豆瓣评分8.7分。
纪录片看完后,让我对“沉迷手机”这件事有了深一层的了解,明白到这不是孩子爱不爱学习或者靠意志力就能抵御的事情。
纪录片采访了众多互联网龙头行业的前高管或者核心技术人员,有位受访者为此和律师周旋了八个月。
他们无一例外都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感到担心和忧虑。
设计的初衷:获得注意力
几乎我认识的所有父母都为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头疼过。可除了说意志力不够无法控制自己外,有没有想过这种令人“上瘾”的感觉从哪里来?
人道技术中心创始人Tristan Harris总结技术公司每天都在做这三件事:
1、推荐足够多的视频和内容,保证用户滑动屏幕,花在手机软件里的时间更久一点;
2、策划不同的活动,吸引新的用户,同时让老用户邀请更多的朋友,实现用户的增长;
3、有了足够的数据,就可以在广告上赚钱,大到开屏的广告,小到每个用户的精准广告投放,还有自己的广告。
同时,纪录片还提到了一门所有的硅谷人才都上过的课:劝服性技术。它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的魔术教程。让用户在还没有意识到在做什么的时候,他们已经能引诱用户接下来的动作了。
换句话说,大多数手机软件刷新方式是相似的,往下拉,最上面就是新的内容。再往下再刷新,又是新的,每次都是,这在心理学上称为“正积极强化”。
Tristan形容道,就像赌城里的老虎机。看起来出现什么是偶然的,你过去按一下就会有东西出来,但你不知道会是什么。
实际上,这些都是设计好的手段。
所有的受访者也都表示自己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和程序员,即使知道背后运作的所有原理,也还是会忍不住每20分钟拿起手机看一看。
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增长了万亿倍,我们身边没有任何东西的创造翻新速率能够与之相比。
我们的大脑,我们的生理机制也已经很久没有进化了,人们会被手机深深吸引住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因为它就是奔着我们的注意力而来。
令人“着迷”的社交
你几乎能在所有的手机软件上看到社交的影子,无论这款手机软件初始设计的功能是什么,它最后都会添加上社交、交友、评论的功能。
不可否认这是一个贴心的设计,让我们可以交流心声,听到更多的声音和意见。但同时它也是在利用人的社交本能。
斯坦福大学的Anna Lembke教授解释道,和别人联系,直接影响着奖赏通路中的多巴胺释放。这是我们几百年来进化的机制,我们需要通过联系形成群居,建立关系。
社交媒体的出现优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,这种联系不断地刺激着我们去刺激我们的多巴胺释放。
同时,Anna教授也表示即便自己拥有再多的理论和经验,也还是和我们普通父母一样,每天在提醒孩子们愉悦和痛苦的平衡,多巴胺短缺的状态和手机上瘾的风险。
这种无处可逃的社交媒体也让大多数人变得更在意别人的看法。
毫无疑问,我们是需要在意别人看法的,但是我们需要在意一万个人怎么看我们的吗?需要每隔五分钟就获得一次社交认可吗?
社交媒体上的爱心、点赞、大拇指出现,最初是为了传播爱设定的,但很多人因此变得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获得完美感上。
无法再公平地看待自己和他人,最终导致了心态的失衡。
除了被分散的注意力
还有这两个问题
2011年2013年里一个增长数据的出现,引起了所有研究人员注意。
每10万名少女中每年因为割腕或者自残进医院接受治疗的数据,在2011年前都是处于平稳的状态。在那之后,直线上升。
年龄再大一点的女孩,增加了62%。进入青春期后的人数增加了189%,几乎是以前的三倍之多。
更可怕的是,自杀的人数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。
0-14岁的女孩,最开始的比率非常低,现在增加了151%。
15-19岁自杀的女孩与本世纪初相比增加了70%。
这个增加点指向了社交媒体,那些第一代从初中就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的孩子们。
除此以外,很多父母是不是会有这样一种感觉,孩子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难沟通,是不是在网上学坏了?
YouTube前工程师Guillaume Chaslot,视频推荐算法的设计人员之一。他表示所有我们看到的相关视频、感兴趣的内容,靠的都是算法推荐,但这算法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友好。
它是在几个兔子洞当中,找到哪一个兔子洞最贴近你的兴趣。然后,当你开始观看其中一个视频,它就会不停地给你推荐下一个。
这个做法大大地增加了人们观看视频在线的时间,但与此同时也让所有的观点面临前所未有的分化局面。
推荐视频的算法让每个人都在重复看同一个观点,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观点,给人一种全世界都和自己一样的感觉。但是当我们打开自己朋友,或者身边人的抖音就会发现,各自的推荐内容差别是很大的。
互联网的出现让大家陷入了自己的“兔子洞”当中,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越来越难听得见,也更难有机会学着与不同的声音相处。
关掉通知,所有人都提到的建议
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把把手机等的电子产品当成洪水猛兽,我们可以学着怎么更好地使用它们。片尾处导演让受访者们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:
1、关掉不要紧的软件推送
这是所有受访者都提到的一点建议。在我亲身试验了一下后发现,确实能很大程度地减少手机对我们的影响。
在关闭了手机和iPad的视频、游戏、新闻、读书、儿歌等软件的消息提醒后,没有了振动、声音、亮屏打断我的工作,我能很好地集中安排自己的时间,不让注意力不断分散。
同时,也能让手机回归到工具上,我们有需要才拿起来使用。
2、卸载不重要的软件
这个有点难,你很难判断哪些软件是要的和不要的。
我是把所有的手机软件进行了一个分类,每天都要用到的日常软件放在主页。其他不经常用到的手机软件分功能集合起来,或者就不放出来主页。
这就保证我打开只会用到有用的软件,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。
3、下线,多享受线下
让孩子不要对手机上瘾最好的办法,就是让他们拥有丰富的个人生活。
孩子如果除了上课就是学习,除了手机没有其他娱乐项目,那么孩子会沉迷手机我一点都不意外。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有更多丰富的生活,比如看书、画画、下棋、玩具、外出走走。
父母以身作则,不仅是我们要少也玩一些手机,还要多点和孩子一起互动,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的时间尽量是让以亲子间的互动为主。
4、浓缩的,所有人都能用上
第一个原则:在每晚的固定时间,所有设备不能进入卧室,不管是什么时间(比如,睡前半个小时所有设备需要拿出去)
第二个原则:有专家认为应该在16岁之前禁止使用社交媒体,我们家是微信qq联系工具可以有,其他的也是在高中前不允许。毕竟很多互联网的大佬是连电子产品都不给孩子用的。
第三个原则:和你孩子研究出一个时间预算,如果你和他们聊“你每天想在你的设备上花多少时间,你觉得合适的时长是多少。”大多数会说出一个合理的数字。
写在最后
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推荐这部纪录片,因为看过的朋友都知道,里面提到的内容非常硬核。
但是后来我发现不仅父母,很多孩子也会把喜欢玩手机归咎在自己意志力不足上,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差劲。其实这对我们减少沉迷手机毫无帮助,还增加孩子自暴自弃的可能。
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掉进固定型思维当中,明白我们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。然后,想要做出改变就要先了解背后的原理。就像治病,想要药到病除就要先治本。
明白这不是孩子有足够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,用新的角度和身份重新认识手机,或许会对我们改变和预防孩子的沉迷问题更有帮助。
精彩回顾
为送孩子进国际化学校, 这群爸妈裸辞搬家到了东南亚, 还把自己修炼成了留学移民中介......
拒绝Top10名校, 去美国上社区大学, 这个学生什么来头?
数学女博士奥运会摘金!用数学知识自己训练, 网友:真·学好数理化, 走遍天下都不怕
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, 加入英国、美国、海外高中等留学资讯分享群:
guanjia333